一、南海研究移动论坛的背景与目的
南海研究移动论坛是中国为深化南海问题研究与区域合作而设立的学术与政策对话平台。其背景主要基于南海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和资源开发需求。近年来,南海主权争议与海洋权益保护成为国际焦点,中国通过协同研究机构(如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整合高校、科研院所资源,推动数据共享与技术合作,例如清华大学团队通过观测技术对南海岛礁变化的分析。论坛旨在通过移动化、即时化的交流形式,促进多国在海洋科学研究、主权维护及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合作,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
二、掌上共话主权合作的核心内容与形式
“掌上共话”主权合作以移动端平台为载体,聚焦以下内容:
1. 主权法律依据与技术支撑:通过共享历史文献、海洋法理研究成果及卫星监测数据,强化各国对南海主权主张的理性认知。例如,中国通过发布《南海各方行为宣言》相关研究成果,推动争议方基于国际法展开对话。
2. 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合作:设立联合科考项目,探索南海油气资源开发与渔业可持续发展模式。2024年某次论坛中,中菲学者曾就共同开发礼乐滩资源达成初步技术协议。
3. 危机管控机制建设:建立线上紧急联络通道,针对海上突发事件(如渔业冲突、油气勘探纠纷)实现即时沟通与联合处置。
合作形式包括:
三、新篇章的内涵与预期成果
“新篇章”标志着南海合作从“争议管控”转向“共同治理”的阶段,其核心目标包括:
1. 制度创新:推动《南海行为准则》的实质性落地,建立区域多边合作框架。例如,2025年论坛计划提出“南海资源共同开发基金”方案,鼓励各国按比例出资并共享收益。
2. 技术协同突破:在海洋探测(如OBS海底观测技术)、生态修复等领域形成联合专利。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近期与越南、马来西亚团队合作开发的珊瑚礁AI监测系统已在部分海域试点。
3. 区域信任构建:通过常态化对话减少战略误判。据统计,2024年南海地区冲突事件同比下降30%,部分归因于论坛建立的“主权争议热点预警机制”。
关键成果预期(2025-2030)
| 领域 | 目标成果 | 进展示例 |
| 法律框架 | 完成《南海行为准则》签署并建立执行监督机构 | 2025年草案已获东盟10国原则性支持 |
| 资源开发 | 启动3个以上跨境油气田联合开发项目 | 中菲“友谊油田”进入储量评估阶段 |
| 科技合作 | 建成覆盖全南海的智能监测网络,数据共享率超80% | 中国主导的海洋卫星星座已发射6颗 |
| 生态保护 | 珊瑚礁覆盖率恢复至2010年水平,设立5个跨境海洋保护区 | 南沙群岛生态修复试点成效显著 |
这一新篇章的推进,不仅将提升中国在南海问题上的话语权,更通过务实合作破解“安全困境”,为全球海洋治理提供“南海模式”。